本章从修身写起进而谈到治国的方略提出“爱民治国能无以智乎”的
本章从修身写起,进而谈到治国的方略,提出“爱民治国,能无以智乎”的思想。从本章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们均特别注重从自身做起,培养美德,然后惠及天下。儒家便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论。当然各家的修身方法各自不同,儒家的修身是要求道德的自我完善,达到忘我境界,成为具有完美人格与高度道德情操的完人。而道家学说的修身主张抱一、静观、玄览,达到精神专一,忘掉一切杂念,使人德同于天德,以这样的心胸来“爱民治国”。本章一开头连用六个设问句,这六个设问句所涉及的也正是有关修身治国方面的问题。它的顺序与儒家并无明显不同,前三问也是从自身的营魄抱一、专气致柔和涤除玄览做起,而后推而及之,要求在治国中做到“无以智”(不用智巧)、“为雌”守静及“无为而治”。修身的三个方面,是步步深入的,先做到魂魄合一的状态,进而化刚为柔,达到像婴儿一样柔顺和无杂念的清纯之质,而后还要进一步清除内心的污垢,使之清明如镜,没有一点瑕疵。有人以此章的内容作为自我修炼与养身的方法,自然也是可行的。由此可知,儒道两家的修身内容虽然不同,但都要求忘我,大公无私。本章提出的所谓“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被认为是合于道的,是道家最高的道德准则。有了很高的道德水准,然后才能承担治理国家的重责。儒道两家均对国君以最高准则来要求。《中庸》二十章中提出:“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因此,儒道两家,修身路径虽不同,而所达到的目的却是一致的。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以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精神与身体合一,能够不分离吗?王弼注云:“载,犹处也。营魄,人之常居处也。一,人之真也。言人能处常居之宅,抱一清神,能常无离乎?则万物自宾矣。”载,发语词,犹夫。营魄,魂魄。河上公云:“营魄,魂魄也。”《楚辞·远游》中有“载营魄而登霞兮,掩浮云而上征”句。有人以为“载”字同“哉”,应置于九章末尾句“天之道哉”。此说恐不确,据马王堆《老子》帛书乙本及北大汉简本,九章末句为“天下之道也”,而十章开头依然是“戴营魄抱一”。“戴”同“载”。《老子》中的文句及语词多与楚辞楚语表达形式相通,此即其例。抱一,合一。范应元云:“营魄,魂魄也。《内观经》曰:‘动以营身之谓魂,静以镇形之谓魄。’”(《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结聚精气而达致柔顺,能纯真得像婴儿吗?王弼注云:“专,任也;致,极也。言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能若婴儿之无所欲乎?则物全而性得矣。”专气,即“抟气”,谓气之结聚。《管子·内业》篇中有“抟气如神,万物备存”句。本章的“抱一”,指魂和魄合而为一。魂和魄合而为一,亦即合于“道”了(这个“道”含有融和统一的意思)。林希逸云:“抱者,合也。”(《老子口义》)高亨云:“《管子·内业篇》:‘抟气如神,万物备存。’尹注:‘抟,谓结聚也。’《老子》之‘专气’与《管子》之‘抟气’同。”(《老子正诂》)冯友兰云:“‘专气’就是‘抟气’。这个气包括后来所说的形气和精气。抟气就是把形气和精气结聚在一起。‘致柔’就是保持住人始生时候柔弱的状态,像婴儿那个样子。这种思想在《庄子·庚桑楚》里面有比较更详细的解释,称为‘卫生之经’。”(《中国哲学史新编》)严灵峰云:“王注云:‘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若婴儿之无欲乎?’注以‘若’释‘如’,疑王本亦当有‘如’字。二十章云:‘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四十九章‘圣人皆孩之’句,王注云:‘皆使和而无欲,“如”婴儿也。’以此例彼,亦当有‘如’字。《淮南子·道应训》引《老子》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盖引古本,有‘如’字文义始足。因据俞说及傅本补正。”(《老子达解》)据改。但汉简帛本均作“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清除内心污垢,使之清澈如镜,能做到没有瑕疵吗?王弼注云:“玄,物之极也。言能涤除邪饰,至于极览,能不以物介其明,疵其神乎?则终与玄同也。”玄览,指心灵深处。“览”读如“鉴”,心如明镜。高亨云:“‘玄览’,帛书甲本‘览’作‘蓝’,乙本作‘监’。览、蓝均当读为监。监是古‘鉴’字,镜也。‘览’、‘鉴’古通用。”(《老子注译》)汉简本作“鉴”。张岱年云:“老子讲‘为道’,于是创立一种直觉法,而主直冥会宇宙本根。‘玄览’即一种直觉。”(《中国哲学大纲》)冯友兰云:“《老子》认为,要认识‘道’也要用‘观’。‘常有欲以观其眇,常无欲以观其徼。’(一章)这是对于‘道’的‘观’。它认为,这种观需要另一种方法,它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十章)‘玄览’即‘览玄’,‘览玄’即观道。要观道,就要先‘涤除’。‘涤除’就是把心中的一切欲望都去掉,这就是‘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就可以见道了。见道就是对于道的体验,对干道的体验就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中国哲学史新编》)
爱民治国,能无以智乎:爱民治国,能不用智巧吗?王弼本作“爱民治国,能无知乎”,注云:“任术以求成,运数以求匿者,智也。玄览无疵,犹绝圣也。治国无以智,犹弃智也。能无以智乎,则民不辟而国治之也。”由此可知,其原文应作“爱民治国,能无以智乎”,易顺鼎云:“‘爱民治国,能无知’,当作‘能无以智’,与下句‘无知’不同……今王本作‘无知’,实非其旧。《释文》出‘以知乎’三字,下注云:‘音智’,河上本又直作‘智’。此条幸在,可以破后人妄改之案,而见王注古本之真。”(《读老札记》)高明认为:“易说至确,帛书乙本即作‘能无以知乎’,‘知’字当读作‘智’。今本‘知’上脱‘以’字,而有作‘无为’者,显为后人所改。”(《帛书老子校注》)新近出版的《北大汉简<老子>释文》中,此句正作“爱民治国,能无以智乎”。据改。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外表感官常受刺激而开合,内心能保持守静状态吗?王弼注云:“天门,谓天下之所从由也。开阖,治乱之际也,或开或阖,经通于天下,故曰天门开阖也……言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则物自宾而处自安矣。”天门开阖中的“天门”何指,历来注者争议较大。河上公注云:“天门谓鼻孔。”苏辙云:“天门者,治乱废兴所从出也”(《老子解》);林希逸云:“天门,即天地间自然之理也”(《老子口义》);范应元云:“天门者,以吾之心神出入而言也”(《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高亨认为指人的耳、目、口、鼻,因其“是人身上天赋的自然门户,所以老子称为天门”(《老子注译》)。开阖,帛书本作“启阖”,北大汉简本作“启闭”。高亨认为即指视、听、言、食、嗅的动作,“这些动作,有的是属于生活的享受,有的属于事物的处理”。为雌,即守静。王弼本原作“无雌”。陈鼓应云:“‘为雌’今本误植为‘无雌’。景龙本及其他古本都作‘为雌’。‘无雌’义不可通,帛书乙本作‘为雌’,当据帛书及傅本改正。”(《老子今注今译》)俞樾云:“‘天门开阖能无雌’,义不可通。盖涉上下文诸句而误。王弼注云:‘言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则物自宾而处自安矣。’是王弼本正作‘能为雌’也。河上公注云:‘治身当如雌牝,安静柔弱。’是亦不作‘无雌’。故知‘无’字乃传写之误,当据景龙本订正。”(《老子平议》)北大汉简本也作“为雌”。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通彻晓悟一切,能顺应自然吗?王弼注云:“言至明四达,无迷无惑,能无以为乎?则物化矣。所谓道常无为,侯王若能守,则万物将自化。”想尔注本作“而无为”,傅奕本作“能无以为乎”,皆近似。但帛书乙种本中,此句作“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近期出版的《北大汉简<老子>释文》中,此句作“明白四达,能毋以智乎”。高明认为:根据“古今各本勘校,自前文‘涤除玄鉴’至‘明白四达’四句经文当订正为‘涤除玄鉴,能毋有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帛书老子校注》)此说亦有道理。然王弼等各本亦有所据,现仍其旧。
生之畜之:让万物生长繁衍。生之,王弼注云:“不塞其原也。”畜之,王弼注云:“不禁其性也。”
- 秦穆公帮助晋文公上台使秦晋两国的友好关系得以恢复不过这种关系[图]
- 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图]
- 这句说应该治他们的罪来消除灾异李振唐末官员不理得不到治理良确[图]
- 媚香名妓李香君 画鹢船头画鹢鸟的船 同怀志趣相投此处指青楼姐[图]
- 永嘉五年枹罕令严根婢产一龙一女一鹅京房《易传》曰“人生他物非[图]
- 原文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图]
- 厉王西周的暴君厉公长父周厉王朝中奸臣荣夷终厉王的宠臣曾[图]
- 其劫风佛教语言是指世界毁灭的时候成灾的风[图]
- 次日陈祈写了一张黄纸捧了一对烛、一股香竟望东岳行宫而来进得庙[图]
- 贾经商后来适逢马子才有事到金陵去正赶上菊花盛开的秋季早上他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