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荷花此处以芙蓉花自喻【评析】,高蟾晚唐诗人生卒年不详渤海
芙蓉:荷花,此处以芙蓉花自喻。
【评析】 高蟾,晚唐诗人,生卒年不详,渤海(今河北沧州)人。出身寒微,累举不第,直到唐僖宗乾符三年(876)才进士及第,官至御史中丞。高蟾为人豪爽,重气节,“虽人与千金,非义勿取”。其诗歌也气势雄放,颇见风力。
这首《上高郎》是诗人又一次科举落第之后所作,诗歌原题《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这里的高侍郎一般认为是淮南节度使高骈,希望他能加以援引。但高骈并没主持过科考,是否真是高骈也就难以考定。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诗意的理解和对诗人的了解。
诗歌前两句,写天上碧桃、日边红杏因为其地位特殊而得到很好的发展,比喻那些有地位有背景的上榜者,他们道路畅达,官运亨通。而反观他自己,就像秋江上一朵高洁的莲花,虽然东风不照顾她,却无怨无艾,笑对东风,潜滋暗长。
此诗的妙处:一是前两句用比喻十分形象地写出了高门子弟在科考中的不公平,他们的成功只是因为他们来自于“天上”“日边”,有着种种背景和关系。二是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三是诗歌虽是写给别人,希求别人推荐,但写得不卑不亢,毫无谄媚,也无牢骚。故孙光宪《北梦琐言》中说此诗“盖守寒素之分,无躁进之心,公卿间许之。”显示出了诗人的风度与襟怀。
绝句 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系(xì):拴住,系住。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
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评析】 僧志南,南宋武夷僧人,理学家朱熹曾邀请他负责编辑《寒山诗集》,对他十分赏识。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中记载,朱熹曾题跋他的诗歌说:“志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余深爱之。”所谓“蔬笋气”是说僧人远离世俗生活,写诗不免清冷幽僻,过于寡淡。
志南的这首小诗确实写得十分清丽工致,不枯不淡,形象动人。诗歌的题材并不特别,不过是写他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景色也无甚新奇,不过是古木、短篷、藜杖、小桥、杏花、杨柳、细雨、东风。然而这些寻常景物,因为诗人心境的清宁闲淡、体物细腻,确实写出了常人没能达到的境界。
诗中前两句叙事。首句“古木阴中系短篷”,说自己将小船系在古木阴中,并没有特别之处。下一句,不说“我拄着拐杖”,却说“杖藜扶我”,似乎藜杖有情,特来默默相扶,显得亲切有味。诗人拄杖独行,却无丝毫孤寂之感,心境比较平和宁静。而且细细体会,从古木阴中走出来,阴暗的感觉必然渐渐变弱。当他拄杖前行,走到开阔一些的小桥边,随着场景的变化,心情也会更加畅快。
- 秦穆公帮助晋文公上台使秦晋两国的友好关系得以恢复不过这种关系[图]
- 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图]
- 这句说应该治他们的罪来消除灾异李振唐末官员不理得不到治理良确[图]
- 媚香名妓李香君 画鹢船头画鹢鸟的船 同怀志趣相投此处指青楼姐[图]
- 永嘉五年枹罕令严根婢产一龙一女一鹅京房《易传》曰“人生他物非[图]
- 原文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图]
- 厉王西周的暴君厉公长父周厉王朝中奸臣荣夷终厉王的宠臣曾[图]
- 其劫风佛教语言是指世界毁灭的时候成灾的风[图]
- 次日陈祈写了一张黄纸捧了一对烛、一股香竟望东岳行宫而来进得庙[图]
- 贾经商后来适逢马子才有事到金陵去正赶上菊花盛开的秋季早上他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