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牛是一种惊心动魄的游戏中国的斗牛游艺约从秦朝开始至今已有两
斗牛是一种惊心动魄的游戏,中国的斗牛游艺,约从秦朝开始,至今已有两千年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斗牛游艺最早是和神话传说相联系的。宋代李防《太平广记》卷二百九十一引《成都记》说:“李冰为蜀郡守,有蛟岁暴,漂垫相望,冰乃水戮蛟。已为牛形,江神龙跃,冰不胜。及出,卒之勇者数百,持强弓大箭,约曰:‘吾前者为牛,今江神必亦为牛矣,我以太白练自束以辨,汝当杀其无记者。’岁吼呼而入,须臾雷风大起,天地一色。稍定,有二牛斗于上。公练甚长白,武士乃齐射其神,遂毙。从此蜀人不复为水所病。……故春冬设有斗牛之戏。”李冰化牛与江神斗显然是后世附会的神话传说,但我们从这则神话传说中可知,斗牛游艺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了。
根据考古资料的显示,早在原始社会后期,我们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了牛的驯化和饲养。后来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出现了牛耕,先民们对牛就更重视了。为了选择健壮的公牛(古文献中的“特牛”)繁衍后代,便可能采取斗牛的方式来优中选优。如这一推论符合事实,斗牛游艺活动当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出现了。根据有关专家的考证,周代以前民间交配牛马之时为春秋两季。那么据斗牛画像石此推论,当时举行斗牛以选择健壮公牛之举应在冬末春初和夏季至初秋。这一段时间正是我国后世各族开展斗牛游艺活动之时。
古代先民为选择健壮的公牛来繁衍后代的斗牛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种斗赛游艺活动。它以不同的形式流行在我国许多民族中,深受人们的喜爱。古代斗牛游戏分为两类,一为人与牛斗,一为牛与牛斗,两种斗牛都可以从出土文物中得到验证。双人斗牛鎏金铜扣饰在汉代画像石中,人与牛斗是常见的题材,现存于南阳汉画馆的一块画像石上,有一幅象人斗牛图,画中一人赤裸上身,头戴假面,作下蹲状,左手执物力斗一牛。牛惊恐回视,狂奔而逃。斗牛者头戴假面斗牛,显然已揉表演于其中了。这种象人斗牛游艺,在汉代画像石中较为常见。也有不带假面的人与牛斗,这样的内容就更常见些。年,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的一件双人斗牛鎏金扣饰,反映的就是双人与牛相斗的形象。
斗牛游艺可以锻炼人的勇敢无畏,机敏果断,又能增强体魄,因而一度作为兵家练兵的形式与内容。据说三国时,诸葛亮曾在将士中开展斗牛活动,以游戏方式达到练兵目的。今天,人与牛斗的游戏仍在某些少数民族中流传。佚名《斗牛图》
另一种是牛与牛斗。现存于云南省博物馆的一幅明人绘制的《斗牛图》,就较为形象描绘了当时牛与牛斗这一游艺活动的盛况。图中描绘的是男女老幼余人,在平坦的山坡上举行斗牛歌舞活动的盛况,在人们斗牛图载歌载舞之中,两牛正在角斗,难解难分,围观的人们呐喊助威。从人物的服饰看,应是古代苗族群人为庆丰收而进行的斗牛游艺活动。这类斗牛游戏在古代一直延续着,明末清初浙江金华一带俗好斗牛且最负盛名。清初顺治间,谈迁著《北游录》谈到此事时说:“金华近例,正月,乡人买健牛,各赴场相角决胜负。至群殴,不能禁。”金华一带斗牛的特点是斗牛活动隆重而且时间长。其斗牛活动从每年插秧结束后的“开角”(系一年中第一次斗牛活动的俗称)始,一直要持续到第二年春耕前的“封角”(指最后一次斗牛活动)止,除了农事大忙期间稍有间断外,几乎是一月一大斗,半月一小斗。斗牛时,乡里之人纷纷前往观看,盛况空前。清代人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婺州斗牛俗》中是这样记载的:金华一带,“每逢春秋佳日,乡氓祈报祭赛之时,辄有斗牛之会。……此日(指当地举行斗牛游戏活动的日子)至之时,国中千万人往矣。”文字虽简,但斗牛盛况仍可得知。
金华一带斗牛游艺大多选择在约四、五亩地大小的开阔场地。场地四周打上木桩,用绳索加以围栏。许多条件好的斗牛场地四周常常搭有看台,放着椅凳一类的坐具,以招待四乡亲朋们。到了斗牛的日子,附近邻县的乡民们便赶着前来观看。此时,做各种买卖的小贩、摊户也都赶来做生意,杂耍班和戏班也常常赶来演出。此时的斗牛赛场周围人山人海,煞是热闹。每次开斗,少则四、五十对,多则百余对。斗牛多选黄牯牛,其性凶猛,体健壮,腿粗毛光,角粗而短,平日有专人护理饲养。上等斗牛不承担犁耕之役,其饲料优于耕牛。待到临角斗前夕,牛主人也赏以陈年老酒等,以激发牛劲。
斗牛游艺开始时,火铳铜锣齐鸣,各村参赛的斗牛头簪金花,身披红绸和白绫,由四个身著彩衣,头扎汗巾、腰系彩带的壮汉拥呼入场。四个壮汉手中都执有写着斗牛名字的绸旗。斗牛的名字多根据牛的特点而起,如“乌龙”、“下山虎”、“老黄忠”等,别有一番情趣。斗牛汇集后,由拈阄决定次序。在震耳的鞭炮声中,先赛的斗牛(牛少时,每对依次入场相斗牛多时则数对同时入场开斗)由护牛壮汉送到赛场中央,使其互相对视。过了一会儿,牛的斗性发作,蠢蠢欲斗,护牛壮汉便走开,让两牛角斗。此时,斗牛低头翘尾,四角交叉,来回冲撞。斗到三、四回合时,鞭炮鸣放,由护牛壮汉入场将斗牛分开,稍事休息,然后再令其相斗。数次之后,斗牛皆两眼圆睁发红,斗性大发,越斗越紧张惊险。斗牛赛场四周的乡民们不约而同地呐喊助威,此时斗牛仗人威势,越发勇猛,奋力角逐。勇者横冲直撞,所向无敌弱者节节败退,东躲西窜。此时胜负已定,参赛的斗牛分别被各自的主人牵出场外。获胜一方的主人及其亲友簇拥斗牛凯旋而归,设宴庆贺。
此外,清康熙年间的《贵州通志》以及清人徐家干《苗疆闻见录》都记述了少数民族中的斗牛游艺习俗。在贵州、云南的苗族、侗族、布依族等民族中,斗牛游戏的程序、方法等基本一致。尊雄性善斗的牛为“牛王”,各村寨都有自己的“牛王”,并冠之以“震天王”、“胜霸王”等美名。牛王享受着很高的待遇,有专人饲养,多以男性长者为之。这个人沾着牛王的光,也受到尊敬,被称为“牛王公公”。斗牛是一件大事,因而有一系列活动相伴随。侗家村寨在斗牛前,往往举行占卜。即在盛水的木盆中,放入两只田螺和二只银耳环,田螺分别代表敌对双方的“牛王”,人们围着木盆,唱《卜螺歌》。须臾,田螺蠕动起来,互相追逐,以追者为胜。天亮时,随着三声铁炮的轰响,人们便牵着“牛王”,奔赴斗牛场,少不得又是一系列的繁文缛节,不可细述。经双方约定,同意相斗的“牛王”被牵入场中,两边各有十余人的“邀约队”,各持火把。随着开斗的火炮打响,双方放开“牛王”,两只健牛,如下山之虎,似出水蛟龙。铁角相撞处,火星飞溅八蹄踏地时,尘土飞扬。围观的人们擂鼓助威,喊声震天介响。一旦决出胜负,像状元游街一样,披红挂绿、大放鞭炮,以示庆贺。有时二牛相遇,斗得难解难分,长时间不分胜负。这时,人们用大绳套住“牛王”的一只后脚,像拔河一样向后拉,强行拖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