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朝的士子,全都称呼仆射祖珽为祖公,完全不忌讳这样会与自己的祖父混为一谈,甚至还有人面对面拿这个称谓相互开玩笑。 祖仆射:即祖珽,北齐人,官至左仆射。仆射,古时官职。
祖珽姓祖,士子们便尊称他为祖公,可是,这样一来就会引发歧义,仿佛祖珽成了他们的祖父。所以,尊称是必要的,但是特殊情况需要特殊对待,切不可引发歧义,甚至闹出笑话来。
6.21古者,名以正体①,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②。孔子弟子记事者,皆称仲尼③;吕后微时,尝字高祖为季④;至汉爰种,字其叔父曰丝⑤;王丹与侯霸子语,字霸为君房⑥。江南至今不讳字也。河北士人全不辨之,名亦呼为字,字固呼为字。尚书王元景⑦兄弟,皆号名人。其父名云,字罗汉,一皆讳之,其余不足怪也。
古时候,名是用来表明自身的,字是用来表示德行的。名,在他亡故之后子孙要避讳,字则可以成为孙辈的氏。孔子的弟子在记录孔子的言行时,全都称呼他为仲尼;吕后在贫贱之时,也曾经称呼高祖的字——季;汉代的爰种,称他的叔父为丝;王丹与侯霸的儿子交谈时,称侯霸为君房。江南一带,至今对字不避讳。河北的士人则全都不加分辨,名也叫作字,字也叫作字。尚书王景元兄弟,都号称名人。他们的父亲名为云,字罗汉,他们对于父亲的字和名都一律避讳,所以,其他的人名、字不分也就不足以为怪了。 正体:表明本身。 氏:古时之人,不但有姓,还有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仲尼:孔子的字。 吕后:即吕雉,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季:刘邦的字。 爰种:西汉名臣爰盎的侄子。丝为爰盎的字。 王丹:字仲回,《后汉书》有传。君房为侯霸的字。 王元景:即王昕,字符景,《北齐书》有传。
古人有名有字,名的作用是正体,字的作用是表德。而避讳则避名不避字,因此,有名有字就有了很大的方便。
由此看来,我们今天名字合一,虽似更加简单,其实没有古时科学。
6.22《礼·间传》①云:“斩缞②之哭,若往而不反;齐缞③之哭,若往而反;大功④之哭,三曲而偯⑤;小功、缌麻⑥,哀容可也,此哀之发于声音也。”《孝经》云:“哭不偯。”皆论哭有轻重质文之声也。礼以哭有言者为号,然则哭亦有辞也。江南丧哭,时有哀诉之言耳;山东重丧,则唯呼苍天,期功以下,则唯呼痛深,便是号而不哭。
《礼记·间传》篇中说:“穿着斩缞孝服的人在哀哭时,要哭到哭不出下一声来,好像有去无回;穿着齐缞孝服的人在哀哭时,要哭得留有余地,好像有去也有回;穿着大功孝服的人在哀哭时,要一声三折余音悠长;穿着小功、缌麻孝服的人,只要有哀哭的表情就可以了,这就是哀伤在声音上的表现。”《孝经》中说:“孝子哀哭没有余音。”全都是说哀哭也有着轻、重、质朴、婉转的声音之分。依据礼制,边哭边说称为号,由此可见,哀哭时也会有言辞。江南一带哭丧,就时时会有哀诉的言辞;河北一带遇到重丧,则只是呼叫苍天,一年以下的丧事活动,则只是呼叫悲痛深重,这就是哀号而不哭泣。 《礼·间传》:《礼记》中的一篇。记载了丧服的轻重所宜。 斩缞:古时五种丧服中最重的,以极粗生麻布制成,不缝下边,服三年。 齐缞:五种丧服中仅次于斩缞,以熟麻布制成,缝下边,服一年。 大功:五种丧服之一,以熟布制成,比齐缞细,比小功粗,服九个月。 偯(yǐ):哀哭的余音。 小功:五种丧服之一,以熟布制成,比大功细,比缌麻粗,服五个月。缌麻:五种丧服中最轻的,以熟布制成,比小功更细,服三个月。
之推引用《礼记·间传》中的记载,讲述了“哭有轻重质文之声”。《礼记》所记载的五种丧服的哀哭程度,今天在一些乡间还遵循着,比如盐城射阳一带。
6.23江南凡遭重丧,若相知者,同在城邑,三日不吊则绝之;除丧,虽相遇则避之,怨其不己悯也。有故及道遥者,致书可也,无书亦如之。北俗则不尔。江南凡吊者,主人之外,不识者不执手;识轻服①而不识主人,则不于会所而吊,他日修名②诣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