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兑者,机危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机危之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兑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之辞。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
损兑法灵蓍(shī):根据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的研究,以四十九根蓍草经过多次反复揲(shé)演,才成卦。所以说“损兑法灵蓍”。损兑,意即减少直率而多求变化。兑,直。蓍,用草筮。陶弘景注:“《老子》曰:‘塞其兑。’河上公曰:‘兑,目也。’《庄子》曰:‘心有眼。’然则兑者,谓以心眼察理也。损者,谓减损他虑,专以心察也。兑能知得失,蓍能知休咎,故损兑法灵蓍也。”陶注认为损兑为专以心察,可参。
损兑者,机危之决也:意谓损兑之术,乃为处理危险问题之关键。陶弘景注:“几危之兆,动理之微,非心眼莫能察见,故曰损兑者,机危之决也。”机危,危险的征兆。
“事有适然”四句:按,此言事物的成败,往往源于细小的缝隙。陶弘景注:“适然者,有时而然也。物之成败,有时而然。机危之动,自微至著,若非情识远深,知机玄览,则不能知于未兆,察于未形,使风涛潜骇,危机密发,然后河海之量堙为穷流,一篑之积叠成山岳。不谋其始,虽悔何追,故曰不可不察。”适然,偶然。
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意谓圣人处理事情,用顺应自然的原则来对待,考量对方的言辞与其所做之事之间是否相合来判断,对方有危险征兆即被获得。德,通“得”。陶弘景注:“夫圣人者,勤于求贤,密于任使,故端拱无为以待有德之士,士之至也,必敷奏以言,故曰言察辞也。又当明试以功,故曰合于事也。”以有德为“有德之士”,可参。
兑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意即直率则易泄密而让对方知晓,减少直说,则可避免泄密。陶弘景注:“用其心眼,故能知之;减损他虑,故能行之。”
“损之说之”三句:意谓如果做到了不率直去游说,但是事情还是得不到解决的,圣人就不会再随便开口了。陶弘景注:“言减损之,说及其所说之物,理有不可,圣人不生辞以论之也。”
“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三句:按,此言损兑术之重要。陶弘景注:“智者听舆人之讼,采荛之言,虽复辩周万物不自说也,故不以己能言而弃人之言。既用众言,故辞当而不烦。还任众心,故心诚而不伪。心诚言当,志意岂复乱邪哉。” 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意即智者皆不因自己不会言说而失掉对对方言辞信息的获得。
做事要减损直率多追求变化,这是处理遇到危险征兆问题时的关键。任何事情或事物在运行发展过程中都会有偶然发生,既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对露出危险的蛛丝马迹,不能不仔细观察。所以圣人处理事情,用顺应自然的原则来对待,看对方的言辞与其所做之事之间是否相合来作出判断,对方有危险之处即被得知。如果策士直率去说,己方的危险之处就容易被对方知道;如果做到不直率去说,则可避免己方弱点暴露出来,因而是可以实行的。如果做到了不率直地去游说,但是事情还是得不到解决的,圣人就不会再随便开口了。所以智者都不会因自己不会言说而失掉对对方言辞信息的获得。言辞不繁乱,心气就不虚,心气集中,志就不会散乱,志能凝聚,意念就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