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迁的脸皮不是一般的厚,为了自保,他写了一封谢罪书,并声称不再干劫盗掳掠的勾当。朝廷也被这家伙搞得很头疼,能招抚就招抚吧,又授予他鄜州节度使一职,但李继迁又不奉诏,他才不肯放弃自己的地盘到鄜州上任呢。
很快,李继迁又让朝廷大丢面子。
公元996年,他突袭大宋的押粮部队,抢走朝廷送往灵州的四十万石粮食。而后,又率一万人马围攻灵州城二百多天,但未能攻下。既然与大宋撕破了脸皮,李继迁又重新归附于契丹,契丹封他为西平王。
自从李继迁起兵以来,朝廷虽屡屡用兵,却始终无法剿灭。宋太宗去世后,宋真宗接手这个烫手的山芋,询问群臣意见。参知政事李政说,灵州肯定是坚持不住,还是要以招抚李继迁为上策。于是宋真宗又积极拉拢李继迁,授予他定难军节度使之衔。可是事实证明,这一招根本没用。朝廷给予李继迁的,他照单全收,可是并不听话,照样攻打周边州府,侵扰麟州、府州,抢劫粮饷。
可以说,大宋朝廷为自己的绥靖政策而咽下苦果。公元1001年,李继迁攻克清远军(宁夏灵武东南),灵州城形势孤危。宋真宗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最后决定由王超率六万人马驰援灵州。然而灵州还是在公元1002年被李继迁攻陷,并改名为西平府。
李继迁可以称得上是一代枭雄,但他最后还是马失前蹄。在公元1003年,他挥师进攻西蕃控制的西凉府,大败而回。更要命的是,他在此役中为流矢所伤,后因伤势过重而去世,时年四十二岁。他是西夏帝国的实际奠基者,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下,杀出一条血路,屡仆屡起,由弱转强。大宋帝国恩威并施,可是最终对他仍然无计可施。后来,他孙子李元昊称帝后,尊祖父为西夏的太祖皇帝。
李继迁死后,其子李德明继承其志。
此时,宋、辽两国签订了澶渊盟约,结束战争,实现和平。李德明十分聪明,他在宋、辽两国之间走钢丝,对两国同时称臣。宋真宗本来就没有荡平西夏的雄心壮志,寄希望于李德明能恪守承诺,不惜送上“定难军节度使”与“西平王”两顶帽子,实际上是承认了李氏割据地位。李德明比较识相,没有进攻大宋控制区,而是把矛头指向西蕃、回鹘部落占据的河西走廊。事实上,这时候一个新的帝国已经呼之欲出了,只是仍受制于宋、辽两国,因为李德明的实力还不够,他还要继续发力。
公元1022年,宋真宗去世。他当了二十五年的皇帝,靠着绥靖策略,与契丹妥协,与西夏李氏妥协,换来短暂的和平假象。可是,这种妥协政策最终还是要付出代价的。宋仁宗继位后,对外政策并没有多大改变,同样缺乏进取之心。
正当大宋帝国开始暮色沉沉之时,西夏李氏政权却如乳虎啸谷。李德明的儿子李元昊更是少年英雄,他性格与祖父李继迁相仿,坚忍不拔,自幼便熟读兵书,精于骑射,精通佛学,通晓汉、蕃文字。更重要的是,他志向远大,深谋远虑。
他对父亲向大宋称臣一事很不满,李德明回应道:“吾久用兵疲矣,吾族三十年衣锦绮,此宋恩也,不可负。”由于西夏这个地方土地贫瘠,大宋朝廷为了羁縻李氏,每年赠予不少金帛,李德明心满意足。
可是,李元昊对此却嗤之以鼻,他对父亲说了这么一句话:“英雄之生,当王霸耳,何锦绮为!”一个伟大的人物,是为了王霸事业而生,岂只是为了穿绫罗绸缎、华丽衣裳呢?这一番话,可谓掷地有声,作为父亲的李德明也不免对儿子刮目相看。
公元1028年,二十五岁的李元昊率军打败甘州回鹘(甘肃张掖)。在之后几年,西夏势力不断向河西走廊扩张,举兵攻拔西凉府(甘肃武威)。
李元昊的时代到来了。公元1032年,李德明去世,李元昊成为西夏领袖。依照世袭惯例,大宋朝廷遣使封李元昊为定难军节度使兼西平王;同样,契丹辽国也封他为夏国王。然而,此时的李元昊已经不甘心当宋、辽两国的小弟弟,他要与两国皇帝平起平坐。大宋朝廷很快就意识到不对劲了,李元昊统治下的西夏,开始一改李德明的政策,出兵入寇大宋府州(陕西府谷)。
这仅仅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