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无迹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的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变革,然而变革的成功往往借助于先进的思想。时代成就了英雄的伟业,英雄美名灼照千古,人们往往忽视了智者的思想。但是,正是那些睿智的思想,穿透了岁月的迷雾,照亮了时间的茫茫夜空,导引着人们前行。深隐在历史尘埃背后的圣哲们,所过无迹,默默遁隐;然而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以润物无声的力量潜移默化,感染人心。他们以其思想的光辉,指引着人类前行的脚步。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微子:名启(一作开),纣王同母兄长。封于微(今山东梁山西北)。商纣之乱时,数谏不听,微子见纣无道,遂出走,去之以存宗祀。周武王灭商,称臣于周。后封于宋,为周代宋国的始祖。
箕子:殷纣王之叔父,名胥余。商代贵族,官太师。
比干:纣王之叔父(一说为纣王庶兄)。官少师。纣淫乱,比干犯颜强谏,惹怒纣王,被剖心而死。相传比干的心有七个孔,是为天生圣人。
纣王昏乱残暴,微子离开了,箕子沦为奴隶,比干因谏劝而被杀害了。孔子说:“殷商末年有三位仁德的人。”
杨氏曰:“此三人者,各得其本心,故同谓之仁。”
朱子曰:“三人之行不同,而同出于至诚恻怛之意,故不咈乎爱之理,而有以全其心之德也。”
仁者的境界
做人处世的三种态度及不同的人生结局:微子被废,离开宗室,背井离乡;箕子虽然是纣王的叔父,也被奴役;比干被杀,为国殉难,取义成仁。
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尽到了对自己国家的努力。他们无愧于先祖后世,无愧于心,坦然凛然。虽然,他们的肉体受到社会腐朽势力的强权残害,但是他们的精神留传下来了,他们成为千古传颂的楷模。所以,孔子称他们是殷商时代的三位仁人,是成仁取义的贤哲。这也正是鲁迅所说的中国的真正的脊梁、民族的希望。无论腐朽势力暂时多么强大,它永远遮挡不住历史的曙光。历史总是以其固有的逻辑永恒前进,谁也不能阻挡。
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大声疾呼。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之所以长盛不衰的精神所在。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每当时代变迁的重要关头,都会留下令人荡气回肠的伟业丰碑,那一曲曲英雄的凯歌,传唱着一个个光辉的名字,所有这一切昭示的就是中华民族的气节,是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力量。